
《大国工匠》
第八集:大任担当
旁白:心怀梦想,心平手稳,焊接飞天神箭。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肉眼难辨,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工匠担当,兼济天下。
2016年8月26号,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启航,船队由远望21号和22号两艘专用船组成,这种专用船满载排水量近万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船上还设计安装了一整套的海上环境保障系统,舱内温度、湿度、盐度都被严格控制。这样精心设计制造的专用船载运的当然是特殊的客人,更有意思的是同一位客人还分乘两条船,仅是客人上船的时间就花了五天,这位特殊的客人就是长征五号首飞火箭。
高凤林:准备,往回推。一二,走。
旁白: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设计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到25吨,运载能力是现役火箭的2.7倍,它是中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式的产品,将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探月工程以及未来天宫空间站建设的主力运载工具。大火箭自然需要大发动机,大火箭的大发动机制造需要大科学家,大工程师,同样需要一线动手的大工匠,高凤林就是这样的大工匠。
展开剩余55%高凤林:像我们发动机上很多的地方都是两种金属,甚至三种金属。
旁白:高凤林参与焊接发动机的火箭就有140多发,占到了中国火箭发射的一半之多,直到目前他仍是火箭关键部位焊接的中国第一人。对于高凤林来说,长征五号大运力火箭发动机,每一个焊接点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焊接难度最大的部位,首先就是喷管。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三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这些细如发丝的焊缝加起来长度达到了1600多米,而最要劲的是每个焊点只有0.16毫米宽,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是0.1秒,这样严苛的技术指标自然生出各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破解难题早已经是高凤林的职业习惯。他把在历次试车中,因为稳定燃烧不充分,造成爆燃的发动机部件摆放在车间最醒目的地方,让它们时刻提醒并催促着自己。
高凤林:之所以放在这儿,就也是不断地激励我们在掌握航天制造技术这方面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掌握,不断地投入,这样才能使我们制造水平不断地提高。
旁白: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这里的一小点焊接瑕疵都可能导致一场灾难。为了保证一条细窄而漫长的焊缝,在技术指标上首尾一致,连贯无瑕,高凤林的整个操作过程必须发力精准,心平手稳,呼吸轻缓,保持住焊条与母件的恰当的角度,这样才能让焊液在焊缝里均匀分布,不出现气孔、沙眼,保证焊接面的平整光滑。做到所有这一切的第一前提就是眼睛必须盯住。
高凤林:一眨眼出去了,如果这段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记者:您能做到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那怎么着,我给你瞪瞪。
—未完—
注:以上片段来自公众号『天天搞台词』,如需完整版,请关注公众号获取。
发布于:河北省